2023 - 速通人类

今年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打造产品上,主要是和朋友一起做 app。很开心我们能在半年的时间里就把 app 做出来上线,并得到了非常多人的喜欢。之前工作时一直负责产品和研发的工作,虽然有足够的自由度,但也没有如此自由地开发产品,这个过程收获真的很多。

我发现很多人对于做一款优秀的产品有着非常深的误解,认为产品形态在上线的时候已经基本完成,各种功能齐备并且工作正常,在发布的时候就把产品做到自己满意的「完美」形态才可以。但是事实上优秀产品不单单只是在发布之前的各项工作,更在于发布之后不断接受市场反馈去更新迭代不断完善,把产品发布出来仅仅是最初的开始。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都提倡 MVP(最小可行化产品)的开发模式,因为在实际打造一款产品的过程中,来自于真实用户和市场的反馈非常重要,根据反馈能集合不同的需求,迭代出更好的产品形态。很多人往往忽略了后者的重要性,纠结于产品上线前的工作,然后在开发的过程中不断陷入自我怀疑和不断完善的怪圈,以至于产品从未经过大量真实用户的验证,或者在发布之后发现有很多用户完全不需要的功能。

在做现在的 app 时,我们也想出了不少觉得非常好的功能,还投入了不少精力去设计开发这些功能,发现研发周期拉得太长后马上暂停了任何新功能然后把 app 发布了出来,上线时 app 甚至都还没有中文版!就这样发布之后我们收到了大量的真实反馈,马上验证了用户对 app 需求真实存在。基于真实的反馈,我们发现有些用户非常需要的功能自己却完全没有考虑到,有些纠结了很久是否需要的功能也就是寥寥几声,而我们之前觉得很重量级的功能完全没有用户提及过!

做自己的产品所拥有的自由度是工作无法比拟的。最开心的事情是可以和用户深入交流,工作时因为各种限制其实很难和用户好好沟通,我们 app 的介绍视频有上千条评论,有几天的时间里我的工作几乎就是阅读评论然后认真回复,能够和用户仔细交流的感觉真的很好,感谢每一位用户。另外一个自由度是在产品决策上能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对比以前工作时的出发点基本都是商业化,很多时候没有足够的空间去尝试自己的想法。而在自己的产品中可以比较自由的发挥。我想大部分学习、办公相关的软件都会倾向于用蓝色这类中性色彩,但是我们选了浅浅的粉色加深深的褐色,做了几个宣传图给朋友看过之后还说很「维秘风」,但我们都挺喜欢的,很多用户也很喜欢。

做 app 的过程中认识了很多很棒的人,得到了非常多的帮助!能够了解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总是让人心生鼓舞,能和更多的朋友认识更是开心!大家经常讨论起的话题即是「个人如何做好产品」,在我看来,这是一门实践科学。很多人会陷入各类准备不足的纠结中,但却没有意识到很多认为不具备的技能或者条件都会在尝试做产品的过程中慢慢学会。「准备」做一款产品从来都不够,而「开始」往往最有效,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能够根据反馈快速地领悟成长起来。


ChatGPT 一出来之后我基本上就每天都在用,产品方向上从简单的对话式想到自定义 prompt、插件、agent、外部记忆,甚至有让 ChatGPT 带娃做家教的想法,但是这些想法需要投入的资源和精力都过于巨大,最后还是回到了寻找普通开发者能做的「AI Native 产品」的道路上。

除了提升 LLMs 的多模态、推理、Context 能力以外。在实际应用 LLMs 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有两大类需求:

  • 对接外部知识库。例如补充操作流程、行业内知识、实时数据等。LLMs 的知识库中有着大量的知识欠缺,我们需要能够给它接入良好的外部知识库,让其在保持相同推理水平能力下依据外接知识完成专业任务。
  • 接入外部能力。例如搜索网络内容、计算方程式、监测营销热词。实际使用中存在大量 LLMs 并非能完全有效地理解执行的任务。如果能够为 LLMs 接入接入这些标准化的外部能力,它的可应用场景和专业能力将会大幅提升。

除了 AI Native 以外,很多现有的业务也值得做 AI 转型,重新思考用户在整个 user journey 中的 end outcomes,看 AI 能在其中如何提高输出效率、优化结果。


在 LLMs 时代的用户交互和界面会变成怎样?可以预见的是,当计算机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执行人类语言指令并且给出稳定可靠的结果,大众消费市场下图形界面的交互使用度应该会大幅下降。但符号化、结构化的交互界面还有存在的价值,未来的 AI 能够根据需求自动生成出最好的交互形式,而不是完全由设计师预设交互方案。例如:为老人生成关键身体指标的时候,会自动使用对老人友好的字体、对比度高的色彩、易懂的语言描述,自动为数据绘制清楚的图表。而给商务人士生成出差方案时,会自动生成交通、票务、天气等信息,使用简单明了的商务风格。在交互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随时用自然语言调整输出结果,根据需求调整视觉布局、对比度、字体等元素生成界面,而不需要局限于预设的残缺界面配置。

LLMs 除了会改变人与软件的交互(Interactions)外,也会改变软件如何存储数据(Data)。我们完全可以把向量化的用户数据直接保存在数据库,在 LLMs 需要的时候调用。对比传统数据库需要精心设计、结构化存储和变更迁移,这样的存储方法将能带来更高的灵活度。

结合以上两个想法,假设想要做一个运用 LLMs 能力的待办事项软件,在过往我们要分析多样化的用户需求,然后结构化这些需求构想合理的交互设计、制定对应的技术存储方案。但是在 LLMs 的加持下,我们可能要设计出能够让 LLMs 完美应对各类用户输入和输出的 prompt 和交互元素,将产生的文本数据直接保存在向量数据库中。面对需求变更,我们不用费尽心思改动界面和数据库,而是关注于构建能够更好理解多样化需求的 prompt。

无论如何,LLMs 的能力无疑会让软件开发模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这样新事物的诞生,我觉得是非常令人激动的。


今年做学习类 app 的过程又想起了一直以来改善教育的想法。

现代培养劳动力式的教育系统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速度,最明显的就是现有的教育培养体系明显满足不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依靠多次培养来满足要求。大学或者说高等院校是现代教育体系的核心,垄断着「高等教育资源」和「学位证书」却完全无法胜任对应的工作,很多大学把自己定义为了研究性机构,在满足大众就业技能培养的需求面前表现得一塌糊涂,规模化程度低、耗时低效和社会需要的技能脱钩。与其在大学里面完成所谓的学业,不如把高等教育资源规模化分发给大众,并且把更多「就业资格」赋予大学以外的机构来完成认证。没有那么多人需要在大学做研究型工作,也不是每个人都想要或者需要 3、4 年的课程。这是一个体制性的问题。

另外一点是沿袭了训练士兵般的教育方法完全落后于时代不说,在数字和 AI 的时代,学习行为在方方面面还受着以往古老体系的影响。举例来说,我们其实明明知道在学习过程中师生互动能够让教师不断地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程度,根据反馈调整教学以便学生能更好掌握知识。但很多时候在课堂上提问、讨论交流是不被鼓励的,因为一旦有人提问,教师就不得不停下来,其他学生也不得不转变注意力,这会严重影响整个课堂的培训效率,可这完全是以往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的限制啊!如今在中小学有很多小班化课堂,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师生的互动。然而大学中的课堂仍然大规模化,互动不被鼓励,而偏偏这些课堂教授的还是难度更高的知识。另外,现如今学生自己看教材、看视频自学已经是非常普遍的学习手段,问题是即便当视频教材这些学习媒介已经能做到和学生一对一了,整个过程依然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使用新的学习媒介依然极少有教学互动。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新的媒介把学习设计得更加的有参与感,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现代学习环境本应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们在很多时候还是把它拘束在了传统里面。


这些年里一个个的商业化产品想法让我感觉到了疲惫,重复性地做着一些表面上有创新但实际没有什么生命力的工作。回看过去的工作几乎都和科技产品相关,而仔细思考这些工作所能带来对自己、对他人的影响都极其有限,在漫长的时间中也不过一瞬而过。快速更新迭代的消费科技中少有能察觉到人与人之间的人文纽带。消费科技行业中的文化土壤是如此的贫瘠,每天充斥着攻抢商业版图的殖民游戏。我不由得觉得以前的工作让人有一股虚无的疲惫感。某天我突然想起音乐剧 Hamilton 里面的一段词:

Legacy, What is a legacy?
It’s planning seeds in a garden you never get to see.

Hamilton 是美国的开国元勋之一,他留下的 legacy,包括建立美国财政体系,倡导联邦主义,参与制定宪法,以及积极推动制造业和工业化发展,深远地影响了美国建国以后一百多年的发展轨迹和思想。我想到自己经常翻看的书、经常听的音乐、经常看的电影、反复学习的知识,意识到 legacy 是能如此的穿越时间周期,在时间的长河留下痕迹。相比之下,以前绞尽脑汁做的产品设计、市场营销等事情变得异常的虚无,为什么不花更多时间在其它事情上?Legacy 也并非只有政治化的方向,艺术、文化、科技方方面面都可。一个人可以选择即时回报的工作,也可以选择做在长远时间上仍有影响的事情。我的感悟在于:追求短期能完成目标,尤其是物质化、经济化的目标,经常会因为难以完成或者过于容易完成而导致个人虚无思想的出现,而追求长期的 legacy 则更有活力。

可能这也就是 Hamilton 在音乐剧中说的:

I wanna build something that’s gonna outlive me.


今年个人最大的变化就是心境变化。

今年的生活完全没有了活力,每天进食极少,两三个月内瘦了十公斤,面对任何事情都感受不到生气,就如同不会感到开心一样。光怪陆离的梦几乎每晚都会如期而至,有一天做梦的过程中莫名其妙地醒来,但是大脑完全没有醒了的意识,如同被催眠一样回到了以前的时间,当时我却完全不觉得这一切只是幻想,甚至在规划着回到了从前的我接下来要做什么事情。恍惚了一两个小时后终于清醒了一些,开始怀疑时间这个最精密的仪器是否出错了,停止了运行,因为我的生活里只有过往,以至于觉得倒叙人生就是一个幸福的故事。

我完全无法走出这种生活状态,慢慢地接受了之后产生了一种从来没有的坦然。这种坦然在面对死亡面前变得尤其明显,从小到大接受自我死亡是无比畏惧的事情,我觉得永远无法接受,然而今年这个事情变得可接受了,甚至变得丝毫不畏惧起来。不仅如此,我学会了去体验非常多元化的情绪,而不是每天追求开心,在这种心态下发现自己更加能理解以往看过听过的种种事情,反而还觉得生活异样的丰富了起来。

感恩所有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