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教育体系都把学生和教育资源分为不同等级,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能获取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剩余的教育资源和学生依各自的等级相互匹配并形成壁垒。但在数字化时代即使最优秀的教育资源也会变得可规模化,这类教育体系的合理性将受到巨大的挑战。
今年清华大学招收了3,813名本科新生,而高考人数高达1,071万,仅有0.04%的学生可以被这所顶尖学府录取。在这1000多万名考生中,预计会有60%,也就是600万学生无缘本科教育。教育资源是稀缺的,而受教育的需求是巨量的。为了缓解两者的关系,多数的解决方案都是找出回报率高的受教育需求,也就是优秀的学生,来匹配最优秀的教育资源。而要这个方案执行起来,就会涉及对学生和教育资源进行分级筛选,优秀匹配优秀、普通匹配普通,再舍弃无法通过筛选的。
这是一个极致公式化的优化机器,它不考虑受教育方的诉求,只想要筛选出符合机器运行规则的学生,所过之处留下的皆是比较的数据和层级壁垒。
分级筛选的机制主要造成了两个问题:
- 分级塑造了教育资源壁垒,无法通过分级筛选意味着无法获取对应的教育资源。除此之外,大多数教育体系提供的分级筛选次数都有限,学生一次失败通常意味着永远无法获取更好的教育资源。
- 分级筛选机制通常否定学生的多样性,使用单一化的评估标准来对学生进行分级。这样的分级方法只是把学生按照某一个标准划分出了等级,然后将对应的教育资源划分给这类学生,但是教育资源是否真的适合学生还存疑。 问题的根源在于建立在分级筛选机制上的教育体系不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受教育需求设计的,它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出更多满足教育资源投入方所希望的人才——前沿科技的研究者、企业的继承者、社会的劳动力等等角色。而随着分级筛选塑造的教育壁垒越来越明显,人才便更加难以获取到需要的教育资源,从而失去实现价值的通道之一,社会的阶层流动性就会越来越弱,形成恶性循环。
由于「教育资源有限」这一限制条件的存在,产生了教育资源和受教育需求比例不平衡的问题,进而衍生出了分级筛选机制。不过,在数字化时代教育资源是可规模化的,哈佛大学的课程可以以视频的形式复制无数份,供全世界的学生学习。而当教育资源实现规模化时,问题就转变成了如何让合适的受教育需求与合适的教育资源匹配。解决这一个问题需要做的是将同类别的受教育需求和同类别的教育资源相匹配,也就是以分类匹配的方式来调和两者。
分类匹配关心的并不是学生在某一时间特定维度表现的排名,而是依据学生的受教育需求提供相对应的优秀教育资源。加上数字化传播带来的边际效应,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不限规模和时间提供地给学生。
但是为什么这样的教育体系没有出现或者是进展缓慢?因为学校体系的存在。
分级筛选机制下的学校所提供的并不止是教育资源,而是与教育资源相关联的社会资源和地位,在大学尤其显著。就如同以前家里有电话意味着富有和人脉优势等等。受过顶级大学教育伴随而来的是优秀的校友、社会上极度稀缺的名校学历等等稀缺资源,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赋予了毕业生极高的价值。学校把握着教育资源,而几乎所有的学校都会用各种方式维持自身的稀缺性确保在教育资源的金字塔顶端,以此获取更多的社会地位及资源。而可规模化的数字教育反对因为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产生附加价值,现有的学校体系不可能会去推动它发展。
达成很多目标以获取最大收益的诱惑无比巨大,以至于我们总是将精力散发在很多事情上,而真正做好一件事情需要无比的专注,不断对其它事情说「不」。
没有任何故事能比巴菲特和他飞行员的这段对话生动强调地专注的价值:
Mike Flint 做了巴菲特的私人飞行员十年之久,还曾为美国四任总统开过飞机,但他仍在事业上有着更多追求。有一次,他和巴菲特在探讨他的职业生涯目标时,巴菲特让他去做这么一件事:
首先,巴菲特让 Flint 写下他职业生涯最重要的 25 个目标来。于是,Flint 花了一些时间,把这些目标写了下来。
然后,巴菲特让他审视一下这个清单,然后圈出他认为最重要的 5 个。Flint 也照做了。
Flint 现在有了两个清单。一个是他认为自己职业生涯最重要的 5 个目标,另一个是另外 20 个他也觉得比较重要的事。
巴菲特问 Flint:你现在知道该怎么做了么?Flint 答:知道了。我现在会马上开始着手于实现这 5 个目标。至于另外 20 个,并没有那么紧急,所以可以放在闲暇的时间去做,然后慢慢把它们实现。
巴菲特听完后说到:不 Mike,你搞错了。那些你并没有圈出来的目标,不是你应该在闲暇时间慢慢完成的事,而是你应该尽全力避免去做的事——你应该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它们,不去花任何的时间和注意力在它们上面。
长期主义:将观察事物发展的时间维度拉长,寻找其发展的必然规律并长期坚持投入。
贝索斯在他的书 Invent and Wander 里提到,经常有人问他十年之后有什么会改变?但他认为另一个被严重忽视的问题是:「十年之后有什么东西是不变的?」 比如客户十年之后肯定也要求更优惠的价格和更快的送货速度,这是不变的规律,所以亚马逊会在几十年间一直降低商品价格,提高物流配送速度。"It’s All About the Long Term",贝索斯在1997年亚马逊上市时的第一封股东信就如此强调,而亚马逊从创立之初到现在已经坚持了几十年这样的原则。
长期主义并不是坚持做一件事情几十年如一日,而是将观察事物发展的时间线拉长到5年、10年、20年甚至100年,寻找事物发展的规律。比如:5年之后地球的能源消耗情况会怎么样?10年呢?100年呢?如果你觉得在几十年后地球资源将会变得稀缺,那你和马斯克、贝索斯有相同的观点,可以学他们创立一个类似 SpaceX 或者 Blue Origin 的公司。
我们通常习惯用旧事物类比新事物的方式去认识新事物,而这种思维方式会束缚对新事物的认知,扼杀创新。而第一性原理思维强调拆解新事物到基本单元,从原点开始认识。
把比特币大热类比郁金香泡沫从而得出比特币也是泡沫就是从类比思维理解而得出的结论。而从第一性原理思维出发去认识比特币,会接触到货币系统、信任机制等等一系列概念,再次深思熟虑后有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见解。
如何不靠运气致富
参考:How to Get Rich (without getting lucky)
要脱离所谓的精英主义或者精英氛围,多体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
今年几乎每天都会花2个小时左右参与体验各种各样的年轻圈子——电竞、二次元、微博超话、综艺、明星、星座、塔罗、游戏社区、同人等等,他们的活力真是令人羡慕。
祖国大江南北玩了一圈,走了二十几个城市,虽然没有能像某教员写出出色的田野调查,但很强烈地改变了我对各地食物和人文风情的看法。
去峨眉山的那天山底在下雨,山腰在下雪,山顶暖如春天。
本来只是想在兰州中转一下,结果食物、景色和博物馆都颇具惊喜,冰煮羊肉美味十足。
去纳木错是个意外,快到的时候大雨瓢泼,在山顶拉下车窗突然看到远处巨大的绿色的湖,惊艳到了。
三亚满足了一个南方人看海的愿望。第二次去的时候刮台风太刺激了。
上海是一个各科成绩都考高分的城市。虽然今年决定离开上海,但还是经常回去,每次都会想要留下来。
去西藏在飞机上看到的雪山,运气爆表才可以可以看得这么清楚,好像还可以看到喜马拉雅山。返程天气不好啥都看不见。
对西安吃的不咋感冒,景点挺特别,主题基本就是古城楼加炫彩灯光,看多了会有些疲劳。
去长白山滑了三天雪,摔得真的生活不能自理。